商事制度改革是今年全國兩會熱門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五年來,進展與成效如何?今年全面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的重點在哪里?就此,紫荊雜志記者采訪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
商事制度是規范市場主體和商事活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規定,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性制度。2013年2月,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決定改革工商登記制度。隨后,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啟動。
五年來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87%取消或改為后置審批
張茅介紹,五年來圍繞商事制度改革,主要進行了四個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在市場準入方面,降低投資創業制度成本。一是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通過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簡化住所登記手續,探索實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務秘書”“眾創空間”等改革,實行經營范圍申報制度,降低了興辦企業的資金、場地門檻。張茅稱,2014年至2017年底,內地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萬多戶。另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到2017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上升了65位。
二是涉企證照大幅精簡。工商總局積極牽頭推進企業“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和“多證合一”改革,開展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減少繁雜的審批許可備案,減少企業辦事環節和材料。2017年10月“多證合一”改革全面實施,逐步實現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
三是經營許可審批改革不斷突破。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將“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削減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前已將22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中的87%改為后置審批或取消。
四是登記注冊便利化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內地31個?。▍^、市)全部開通了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并具備電子營業執照發放能力,企業名稱庫全面放開。許多地方推行手機APP、人臉識別身份驗證、“最多跑一次”等創新舉措,成為便民服務的一大亮點。同時,工商總局建立完善市場主體便捷退出機制,在總結試點地區經驗的基礎上。2017年3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
在市場準營方面,加快推進“證照分離”改革。2015年底,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上海浦東新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改革試點效應充分顯現。2017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上海浦東新區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清理116項行政許可事項的做法推廣到其他10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新區,繼續在更大范圍探索破解企業面臨的“準入不準營”等突出問題,打通改革推進的“最后一公里”。
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方面,著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新型監管機制更趨完善。一是“雙隨機、一公開”新型監管方式全面實施,經過2年多的努力,在2017年底基本實現在市場監管領域的全覆蓋。2017年,全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共抽查企業92.76萬戶,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3.73%,并已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及時公示了抽查結果。二是企業信用監管長效機制逐步形成。把傳統的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報公示制,商事制度改革以來企業年報率在85%以上,2017年突破90%,高于改革前的年檢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面建成,2017年日均訪問量1,935.9萬人次,日均查詢量322.5萬人次。
在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優化服務措施。一是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放管服”多措并舉助力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意見》,推動各地在準入環境、市場環境、成長環境等方面主動作為,服務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二是根據國務院《關于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工商總局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不斷完善小微企業核心數據與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完善小微企業名錄,推動名錄系統“小微企業庫查詢”和“扶持政策集中公示”兩項功能應用與中國政府網的對接,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名錄的社會知曉度和訪問量。據張茅介紹,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微企業名錄集中公示中央和地方扶持小微企業政策文件7,361件,提供申請扶持導航2,552項,訪問量2.18億多人次。三是工商總局與銀監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銀商合作”,建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信息互聯互通機制,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今年重點推進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
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是十八屆二中全會提出來的要求。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取得積極進展。據張茅介紹,中國市場主體從2013年的一天產生3.1萬戶到現在一天產生5.2萬戶;企業從2013年的一天產生6,900家到現在一天產生1.66萬家;每千人企業數量也從10家增加到21家,翻了一番。截至3月1日,中國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9,960萬左右。
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企業注冊便利化,然而目前企業在中國境內進行注冊登記依然存在不便。張茅指出,在中國內地注冊企業的時間還比較長,企業拿到營業執照之后需要審批的事項還比較多。這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特別是與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二的情況相比,還不相適應。所以,今年在這方面會進行重點改革。
一是要全面推進“證照分離”。進一步簡化營業執照之后的行政審批。在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的試點中,對辦理營業執照之后存在的116項審批采取了四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取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取消事后審批。第二種是承諾,企業承諾我在這方面要做到什么。第三種是改成備案,不審批。第四種是提高公開度和透明度。當然,對于涉及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還是要嚴格審批。上海的試點已取得良好效果,按照計劃,今年下半年將在內地全面推開,進一步減少拿到營業執照之后的審批,讓企業盡快進入經營狀態。
二是大力推進全程注冊的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企業注冊已經開通全程電子化,人不到工商部門就可以登記企業,而且也可以領到電子營業執照。
三是放開各省企業名錄庫,由企業自主選擇,名稱沒有重復就可以自行登記。
四是進一步簡化市場退出機制。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縮短企業退出市場的時間,為企業提供方便。張茅表示,根據世界銀行評估,以北京、上海為樣本,中國的企業進入時間是22天。所以,在企業注冊便利化方面,中國的改革空間還很大。工商總局計劃今年在北上廣深等有條件的地方把企業進入時間壓縮到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標準——8.5天,達到世界中上水平。
積極支持港澳企業來內地創業發展
談起港澳企業在內地的發展,張茅稱,港澳企業是最先進入內地市場的境外企業。改革開放初期,最早的很多境外企業,有些是港澳企業、有些是國外企業,都是通過在港澳注冊之后進入內地市場的。他認為,這些企業給內地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理念。
據張茅介紹,2017年內地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增長33%,其中港澳臺企業占49%,說明港澳臺企業對內地經濟發展所起的拉動作用。國家積極支持和歡迎港澳企業和個人來內地創業發展,對港澳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采取一視同仁對待。張茅稱,相信隨著內地營商環境的改變,不僅這些企業自身能夠取得良好發展,同時對內地經濟也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世界銀行的國際營商環境排名明顯提升,在180多個經濟體中居第78位。張茅表示,中國還在繼續大力推進各地營商環境的改善,這也是中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關于如何繼續改善營商環境,張茅介紹,目前包括廣東等一些地區已經率先推出了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評價體系,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改善營商環境的指標。這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對接國際規則的一個重要舉措。就全國而言,工商總局正在積極研究借鑒國際經驗和基層創新,不是簡單生搬硬套地把世行標準作為政府工作的目標,而是要從國家實際出發,不直接干涉微觀經濟,營造一個公平競爭、有序競爭的環境。